绮惠说法 | 《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评析

浏览: 时间:2019-11-04 发布:绮惠律师事务所

2019年8月17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2019)》,至今刚好满月。一个月内各记者的分析报道常见诸媒体,我作为一直对各种新科技,尤其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情有独钟的法律人也对此颇多关注。观《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2019)》而知全豹,自感法律人应对互联网技术与法律应用中的创新和守正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

《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中披露的众多司法应用创新成果令人赞叹,其中突出强调了十大典型技术应用:法律知识图谱技术使得法官文书自动生成成为现实,北京互联网法院在成立后的不到一年内,电子诉讼平台共通过文书自动生成服务,提供各类文书117729 份(截至2019年8月8日,下文举例说明的数据截止时间与此相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天平链,使得电子证据的固定、审查与验证更加简便、高效,天平链在线证据采集数超过 640万条,基于天平链判决案件10件,43件涉天平链案件已经成功调解或撤诉;即时通讯技术带来的“移动微法院”、 “弹屏短信送达平台”大大提升了当事人与法院的沟通效率。其他的如人脸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云视频技术、微服务架构技术也在身份认证、电子卷宗内容在线识别提取、智能庭审谈话笔录和文书生成、在线庭审与调解、电子诉讼等领域各展其长。难能可贵的是还有强大的“数据安全交换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对网络及数据安全问题重重布防,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总访问量4180 万人次,成功防护各类安全攻击23.3万次,未发生业务中断和安全事故,真正做到“24 小时不打烊”。

我个人认为,从创新角度来看,法律人不能因对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各种新科技搞不清楚就拒绝、否认,法律应积极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比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创新的在线审理、调解、电子送达、电子证据规则等就值得大力推广。将来法律应用中那些简单、繁琐的重复劳动终将被科技创新带来进步而替代,最典型的如法律检索分析。同时,不能因科技创新“新、省事、高效”就全盘接受,比如高度智能化的“虚拟法官”对法律咨询的解答,也有不如满面春风、笑语迎人的真实法官之处,真实法官的耐心细致解答也应加强。况且最牛的法律机器人自动创作生成的文书如果出现错误,谁来担责?再如,5G时代万物互联,如果无人驾驶成为现实,造成的交通事故应如何追责?

总之,简单评析《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科技进步大大促进甚至改变了许多法律应用,对于其中成功可取之处,法律人不应缺席,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将被淘汰;同时,传统法律人的丰富经验、理性思维、细腻丰富的情感等仍大有用武之地,值得不断传承和发扬,既要鼓励创新,也要加强守正。

作者:崔晓文 教授(绮惠律师事务所、重庆交通职业学院)